年味 -------我的春节回忆
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3-02-15 | 6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又一年春节到,大家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,甚至认为还是别过年了好。但是年味哪儿去了呢?其实它也没走远,就在我们身边,在我们吃的美食喝的醇酿穿的新衣中,在我们亲朋好友相聚的欢声笑语里。

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节日便是春节了。农村人忙,一年到头难有休息的日子,许多节日也是混过去的。什么端午节、中秋节,似乎都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。只有春节,大家慎之又慎,过春节的印象也刻在脑海里,怎么也抹不去。

过春节是从吃年饭开始的。我们那里的年饭是从大年三十凌晨开始准备的。人们口耳相传:谁家年饭吃得早,吃得久,来年就最走运。于是家家户户早早地做好年饭,燃放一挂鞭炮,宣告自家年饭已成,可以开吃了。饭桌上照例是鸡鸭鱼肉俱全,满满的佳肴;鱼照例是全鱼,照例是不能吃的,一定要留下了来,最好是留到正月十五再吃,寓意年年有余。小孩子的心思都不在吃饭上,扒拉几口就想出去玩,照例会被家长强留下了慢慢吃。年饭吃得越久也好。现在有人吃饭慢,我们就会说他“你吃年饭呐”。

吃过了年饭,已快中午了。小孩子拿着一些散鞭散炮(只有春节大家才有鞭炮玩,平时那就是个稀罕物),呼朋引伴,满村乱窜,这里炸个鞭,那里燃个炮,村里那就是鸡飞狗跳,六畜家禽绕道走。

最隆重的当然是除夕守岁。天黑了,大家都从头到脚,从里到外地洗的干干净净的,除掉一年留下来的各种污垢。燃起熊熊柴火,我们那里流传“三十晚的火,月半夜的灯”(大年三十晚火不能熄,月半元宵夜灯一直亮)。一家人坐在火前看电视或聊天。火上照例会吊着一个瓦罐,瓦罐里煨着腊猪脚汤。小孩在火堆里烤花生、烤红薯,还用谷子爆米花,屋子里弥漫中各种食物的香味。照例是看春节联欢晚会,最盼望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。十二点钟声敲响,中央领导人会到晚会现场来拜年,我们也会一起跟着激动。照例会等到李谷一出来,照例听完《难忘今宵》才上床睡觉。

感觉眼睛刚闭上,就听到鞭炮响起。在浓郁的鞭炮硝烟味中睁开眼,一下子跳起,会摸到新衣和家长给的压岁钱。穿上并不合身的新衣(一般大很多,大到穿了很久,穿旧了,甚至穿破才合身),赶紧出门拜年。大家成群结队,一家家拜去,见人就说“过年好,恭喜发财”。先拜辈分高的,再拜年纪大的,顺序不能弄错,否则就是失礼,大家都会不高兴。这天即使再不好打交道的人也会笑脸相迎,边给零食边说“易长易大,天天向上。”小小的村落,甜甜的笑脸,深深的情谊,美美的梦想。无论身处哪里,永远走不出那浓浓的年味。

从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,用我们乡里话说“初一拜祖宗,初二拜外公,初三拜丈人,初四拜姨妈,初五拜姑妈”,每家待一天,有些人家亲戚多,一直要拜到月半外。每天早上早早起床,穿上新衣,拿上礼品(一包糖,一瓶酒,一瓶罐头)就出门。小时拜年基本步行,没有交通工具。有的亲戚住得远,得走很久。路上又累又饿,小孩偷吃拜年礼品的事时有发生。到了亲戚家,表亲们迅速玩到一起,把平时舍不得玩的舍不得吃的全都拿出来。大家热热闹闹地玩一天,第二天再重复昨天的故事。

乡里人总说“年小月半(月半就是元宵节)大”。大家都非常看重正月半,也很郑重的过月半。我们那里过月半当然少不了陀螺(外形像陀螺)粑。传统的做陀螺粑的工艺很复杂,耗时较长,往往在正月初十左右就开始准备了。先泡米,把糯米和晚稻米各一半浸在水里一夜;再磨浆,人工用石磨磨成米浆;然后干浆,不能晒,只能用包袱包着草木灰吸干水,不能太干,否则捏不成形。做陀螺粑时,先捏一个空心陀螺,再包上馅(肉馅、菜馅、豆沙馅),上锅大火蒸半个小时就好了。乡亲们都说“吃了月半粑,大人种庄稼,小孩玩泥巴”。吃过陀螺粑,新年就过完了,大家又为美好的明天忙了起来。

一年又一年,年年如是,新年在期待中过去,又在新的期待中到来,年味就在这期待中酝酿、发酵、成熟,何曾离我们远去!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江夏实验高中  何霞